【運動科學】HIIT方案中的9大變數 | EP Fitness & Health

Eric Poon
發表於2020/09/26
1,274次點閱
0人收藏
加入收藏
HIIT 近年在全球各地興起熱潮,其組合靈活多變的特點,可讓教練設計出適合的計劃予不同水平背景的人士。以下概念圖闡述所有HIIT方案中包含的9大變數 (training variables)。
——————-

1. 運動模式 (Modality)
- 傳統模式 (如跑步、單車、游泳) 和新興模式 (如自身體重或配合小型健身器材)


2. 運動強度 (Exercise Intensity)
- 在科學訓練層面可以個人最大心率 (HRmax)、最大攝氧量 (VO2max)、乳酸 (lactate)上升速度和最大有氧速度(MAS) 為指標,另一個適合大眾的估算方法為自覺竭力程度 (RPE),若10分為最辛苦,HIIT運動應達最少7-8分或以上


3. 持續時間 (Exercise Duration)
- 視乎運動強度,每次動作持續時間可由數秒 (short interval,多為全力衝刺) 至4分鐘 (long interval,多為次最大強度)不等


4. 恢復強度 (Recovery Intensity)
- 每組運動間可採取靜態休息 (Passive rest) 或動態恢復 (Active recovery)作緩和相隔,後者的例子如輕鬆緩步跑、踏單車或踏台階等


5. 恢復時間 (Recovery Duration) 
- 休息時間需視乎運動時間本身,一般以作息比例 (Work:Rest) 表示,可設於由1:5至3:1 不等,按參與者體能水平和訓練目的而定


6. 系列的長度/動作數目 (No. of Intervals)
- 一般含4-12個不等,視乎每個動作本身的持續時間,舉例一個透過循環形式完成的HIIT訓練,中間可安排8個不同動作; 若以傳統帶氧形式進行,則例如包括10次1分鐘快跑


7. 系列組數 (No. of Series)
- 亦可理解為「回合」,即重複整個系列多少次,一般為1-4次不等。舉例當完成了一次4分鐘的「Tabata」,稍作休息可再來多兩三個回合。又例如在單車機上重複數次10秒衝刺


8. 系列間恢復時間 (Between-series Recovery Duration)
- 時間較長,可由1至10分鐘不等,目的為讓能量系統有相對完整的恢復。例如當完成一整組運動後,歇息3分鐘,才再重新準備下一系列動作。


9. 系列間恢復強度 (Between-series Recovery Intensity)
- 同樣以不對身體構成額外代謝壓力、促進能量系統復原為目標。系列間休息多採用非常低強度/靜態休息,使運動者身心充分預備下一系列的訓練。例如停下喝水休息。


希望以上分享能讓大家了解設計HIIT 計劃時每個可改變的組合變數。更多例子應用可參考或者過往的其他文章分享和新書《運動科學訓練攻略》中的HIIT專題介紹!



【新書推介】《運動科學訓練攻略——結合科學與科技,突破訓練樽頸位》
現已於全港各大書店及HKTVmall上架 bit.ly/2WYlpxR